金屬表面處理小知識
表面處理是在基體材料表面上人工形成一層與基體的機械、物理和化學性能不同的表層的工藝方法。表面處理的目的是滿足產品的耐蝕性、耐磨性、裝飾或其他特種功能要求。 對于金屬鑄件,我們比較常用的表面處理方法是,機械打磨,化學處理,表面熱處理,噴涂表面,表面處理就是對工件表面進行清潔、清掃、去毛刺、去油污、去氧化皮等。
一般國內所說的表面處理有兩種解釋,一種為廣義的表面處理,
表面處理劑即包括前處理、電鍍、涂裝、化學氧化、熱噴涂等眾多物理化學方法在內的工藝方法;另一種為狹義的表面處理,即只包括噴砂、拋光等在內的即我們常說的前處理部分。以下我們所說的主要是狹義的表面處理。
工件在加工、運輸、存放等過程中,表面往往帶有氧化皮、鐵銹制模殘留的型砂、焊渣、塵土以及油和其他污物。要涂層能牢固地附著在工件表面上,在涂裝前就必須對工件表面進行清理,否則,不僅影響涂層與金屬的結合力和抗腐蝕性能,而且還會使基體金屬在即使有涂層防護下也能繼續腐蝕,使涂層剝落,影響工件的機械性能和使用壽命。因此工件涂漆前的表面處理是獲得質量優良的防護層,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的重要保證和措施。
表面處理放法
涂裝前表面
處理為了把物體表面所附著的各種異物(如油污、銹蝕、灰塵、舊漆膜等)去除,提供適合于涂裝要求的良好基底,以保證涂膜具有良好的防腐蝕性能、裝飾性能及某些特種功能,在涂裝之前必須對物體表面進行預處理。人們把進行這種處理所做的工作,統稱為涂裝前(表面)處理或(表面)預處理。
手工處理
如刮刀、鋼絲刷或砂輪等。用手工可以除去工件表面的銹跡和氧化皮,但手工處理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質量差,清理不徹底。
化學處理
主要是利用酸性或堿性溶液與工件表面的氧化物及油污發生化學反應,使其溶解在酸性或堿性的溶液中,以達到去除工件表面銹跡氧化皮及油污,再利用尼龍制成的毛刷輥或304#不銹鋼絲(耐酸堿溶液制成的鋼絲刷輥清掃干凈便可達到目的。化學處理適應于對薄板件清理,但缺點是:若時間控制不當,即使加緩蝕劑,也能使鋼材產生過蝕現象,對于較復雜的結構件和有孔的零件,經酸性溶液酸洗后,浸入縫隙或孔穴中的余酸難以徹底清除,若處理不當,將成為工件以后腐蝕的隱患,且化學物易揮發,成本高,處理后的化學排放工作難度大,若處理不當,將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此種處理方法正被機械處理法取代。
機械處理
主要包括鋼絲刷輥拋光法、拋丸法和噴丸法。拋光法也就是刷輥在電機的帶動下,刷輥以與軋件運動相反的方向在板帶的上下表面高速旋轉刷去氧化鐵皮。刷掉的氧化鐵皮采用封閉循環冷卻水沖洗系統沖掉。
拋丸法清理是利用離心力將彈丸加速,拋射至工件進行除銹清理的方法。但拋丸靈活性差,受場地限制,清理工件時有些盲目性,在工件內表面易產生清理不到的死角。設備結構復雜,易損件多,特別是葉片等零件磨損快,維修工時多,費用高,一次性投入大。
用噴丸進行表面處理,打擊力大,清理效果明顯。但噴丸對薄板工件的處理,容易使工件變形,且鋼丸打擊到工件表面(無論拋丸或噴丸)使金屬基材產生變形,由于四氧化三鐵和三氧化二鐵沒有塑性,破碎后剝離,而油膜與其材一同變形,所以對帶有油污的工件,拋丸、噴丸無法徹底清除油污。
在現有的工件表面處理方法中,清理效果最佳的還數噴砂清理。噴砂適用于工件表面要求較高的清理。但是我國目前通用噴砂設備中多由鉸龍、刮板、頭號式提升機等原始笨重輸砂機械組成。用戶需要施建一個深地坑及做防水層來裝置機械,建設費用高,維修工作量及維修費用極大,噴砂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矽塵無法清除,嚴重影響操作工人的健康并污染環境。
等離子處理
等離子又名電漿,是由帶正電的正粒子、負粒子(其中包括正離子,負離子、電子、自由基和各類活性基團等)組成的集合體,其中正電荷和負電荷電量相等故稱等離子體,是除固態、液態、氣態之外物質存在的第四態—等離子態。等離子表面處理器由等離子發生器,氣體輸送管路及等離子噴頭等部分組成,等離子發生器產生高壓高頻能量在噴嘴鋼管中被激活和被控制的輝光放電中產生低溫等離子體,借助壓縮空氣將等離子噴向工件表面,當等離子體和被處理物體表面相遇時,產生了物體變化和化學反應。表面得到了清潔,去除了碳化氫類污物,如油脂,輔助添加劑等,或產生刻蝕而粗糙,或形成致密的交聯層,或引入含氧極性基團(羥基、羧基),這些基團對各類涂敷材料具有促進其粘合的作用,在粘合和油漆應用時得到了優化。在同樣效果下,應用等離子體處理表面可以得到非常薄的高張力涂層表面,有利于粘結、涂覆和印刷。不需其他機器、化學處理等強烈作用成份來增加粘合性。